目前,临床上已成功开发出多款第一代JAK抑制剂,如诺华/Incyte的芦可替尼(ruxolitinib)、辉瑞的托法替布(tofacitinib)、礼来/Incyte的巴瑞替尼(baricitinib)、安斯泰来(Astellas)的peficitinib、Japan Tobacco/Torii Pharmaceutical的delgocitinib等均已获批上市。
这些产品对多个JAK家族成员都产生抑制效果,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和肿瘤性疾病方面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。然而,由于JAK家族介导多种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,不同的受体与不同的JAK相关,全面抑制JAK家族则会带来多种副作用,这也限制了第一代JAK抑制剂的临床应用范围。
基于I型和II型细胞因子在信号转导方面的生物学功能,第一代不具有选择性的JAK抑制剂对患者的不良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测的,包括感染、贫血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、淋巴细胞减少症、心血管疾病、胃肠道穿孔、高脂血症等。
▲针对不同JAK的效果
于是,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升级改造后的新一代JAK抑制剂闪亮登场。与第一代产品不同的是,第二代JAK抑制剂可以选择性地抑制JAK家族成员,从而实现在抑制特定与疾病相关信号通路的同时,维持其它细胞因子功能不受影响。例如,选择性阻断JAK3仅与常见的γ链受体有关,具有抑制T细胞、自然杀伤(NK)细胞和B细胞的功能,同时使造血和代谢途径不受影响。
从中国研发情况来看,JAK抑制剂仍处于火热阶段,尤其是针对第二代JAK抑制剂的开发。同时,人们也看好JAK抑制剂在斑秃这一适应症方面应用前景,无论是礼来、辉瑞等国际大公司,还是泽璟制药、恒瑞医药/瑞石生物等中国药企,均已涉足这一领域。
显然,JAK抑制剂无论是在全球,还是在中国,都还有极大潜力等待发掘。如同许多产品的迭代升级一样,如果JAK抑制剂在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,将会催生更多新一代疗法,并惠及更多患者。我们期待这个领域能够早日取得进展。